(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应该赓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立足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创作高质量高水平、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不竭的文艺力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与时代关系密切。文艺源于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风貌,是历史的镜子。同时文艺又反作用于社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动,可以促进社会变革、人类进步。千百年来,从《诗经》《楚辞》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汗牛充栋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中华文明艰难前行。社会的每一次转变,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一不伴随着文艺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文明绵绵不绝,五千年没有中断,多姿多彩、形态各异、遍布神州的文艺,就是无法割舍的血脉和纽带。
社会主义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社会舆情的晴雨表,时代前进的号角。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的文艺事业在曲折中发展,文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鼓舞教育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新起点和百年世界大变局的高度,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博大的世界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就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原则要求,指引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扬帆击楫、乘风破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和优势,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等等。习近平阐述的中华文明鲜明的“突出五性”,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理念和根本遵循。我们的文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交融进步,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站在中华民族的根本立场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广西文艺界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应当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立德树人,铸魂培根。牢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书写壮美广西新篇章。(陈学璞)
来源:广西日报